在我国,国歌不仅是国家的象征,更是伟大意志和不屈精神的象征。《义勇军进行曲》作为我国的国歌,其名称“义勇军进行曲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精神。
《义勇军进行曲》最初是为电影《儿女》创作的插曲,由田汉作词,聂耳作曲,这首歌曲在抗日战争时期广为传唱,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,成为了团结一心、共赴国难的战歌,1949年,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,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,毛泽东同志提议将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定为代国歌,1982年,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这一提议,使《义勇军进行曲》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。
“义勇军”这个名称,源于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,在民族危亡的时刻,党带领人民勇敢地投身到抗击侵略者的斗争中,他们以英勇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,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,而“义勇军进行曲”正是对这种英勇精神的赞颂和传承。
“进行曲”作为一种音乐体裁,通常用于军队行进、仪式等场合,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激励人心的力量,在《义勇军进行曲》中,激昂的旋律、铿锵的节奏,传递出一种勇往直前、奋发向前的精神,使人们感受到了自强不息和团结奋斗的力量。
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的歌词简洁而富有感染力。“起来,不愿做奴隶的人们,把我们的血肉,筑成我们新的长城”等句子,展现了不畏强敌、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决心,这首歌曲的旋律激昂、豪迈,让人热血沸腾,激发了人们为国家、为民族奋斗的勇气和信心。
国歌作为国家的象征,具有极高的荣誉感和神圣性,在国歌响起的时候,人们会自觉地肃立、行礼,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敬意,国歌的旋律,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,深入人心。
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,它见证了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,在新时代,我们更要铭记国歌的深刻内涵,传承爱国主义精神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。
《义勇军进行曲》作为我国的国歌,其歌名“义勇军进行曲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意义和人文精神,这首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、豪迈的歌词,激发了人们自强不息和团结奋斗的精神,在新时代,我们要继续弘扬国歌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。